胡实芳
管理员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医学中心(在建)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医学中心项目共建设医疗综合楼、多功能综合楼、能源中心和液氧站4个建筑单体,新建建筑面积15.28万平方米。项目最大单体建筑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12.64万平方米,计划于2026年2月完工。医疗综合楼规划建设齐全的医疗、医技科室和800床全负压病房,配套建设营养食堂、洗衣房、能源中心等后勤保障设施,具备疫时闭环管理独立运行能力。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医学中心项目位于金山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院内,新建总建筑面积约15.3万平方米,新增床位数800张,项目整体按照呼吸类传染病的标准进行建设。

设计定位
图片

本项目以打造“感染性疾病综合诊疗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疫情”为特色的国际一流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建设目标,以“平疫结合”为设计原则,继续强化医院集中收治重大传染病患者、参与公共卫生重要事件应急防控、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规范研究和制定等公共卫生职能,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单体选址及布局结合上海市常年主导风向和院区分区管控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将医疗综合楼设置在下风向的烈性传染病管控区域,将多功能综合楼设置在上风向的院区生活区内。

运行模式
图片

建筑功能空间转换以多种模式的运行管理要求为出发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病种管理模式

新建的医疗综合楼平时收治单一病种的非呼吸类传染病患者,疫情期间转换为集中收治呼吸类传染病人。这种分级分区管理既有利于按照传染病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院感控制,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又便于根据疫情的发展快速进行模式的转换。

分区域开放模式

平时新建建筑内所有医疗功能均向患者进行开放,疫情时期整栋楼进行隔离封闭管理,开放部分运行科室。

分情境管理模式

根据疫情的发展,统筹规划院区内所有建筑的功能轮换,提前规划平时、疫情时期、极端疫情时期三种状态的空间应对策略。

设计策略
图片

医疗流程设计紧密围绕上述模式形成以下设计策略:

|为便于平疫状态下使用和多种模式下的管理需要,将疫情期间开设的功能单元进行整合。

| 细化分情境管理模式下单一空间的多元使用工况,实现平疫空间的快速转换。

| 综合设计规范和医院的感控流程,细化平疫转换的分区界面。针对特殊使用工况,优化传染病医院“三区两通道”的传统空间布局模式。

功能设计与交通组织流线紧密结合,保证清污流线、医患流线互不交叉。

人性化设计

通过采光中庭、室外下沉庭院、屋顶花园等设计手段,在诊疗空间内部实现有效的采光通风,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温馨舒适的疗愈体验。